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高职教师的人文修炼

论高职教师的人文修炼

日期: 2009-1-1 10:36:27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本文从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及提升高职教学质量方面阐述了高职教师应具备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高职教师人文修炼的途径。旨在唤起高职教师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向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
  【关键词】高职教育理念 教师职业内涵 人文修炼途径
  
  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除应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以“深厚的人文素质为支撑的其他素质”。可见,现代高职教育的理念给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注入了生机,这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柄双刃剑。

学海网
既是促成其教师发展的有利契机,又对其固有的角色内涵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因此,高职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更好的承担起现代高职教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
  
  一、高职教师必备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内涵中
  高职教育肩负着两大战略使命:一是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找到“魂”,有了“魂”,才能激活理智,丰满人性,提高生命质量,使人成为人。这是根本大计,也是立身之本。二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色,也是强身之基。两大战略使命是对高职院校价值理念的高度概括,同时,也全面揭示了高职院校所秉承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追求。这一目标比较具体的规定了职业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不仅体现在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具备人文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这不仅是高职教师职业的需要、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体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中
  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多,高考末批录取的比例大。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有挫折感,高中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得人文教育方面有许多课要补。如果单纯的把高职教育搞成一种急功近利的职业工具训练,既不符合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就业的长远发展。人文教育的主干和基础是时间性感知、情感性的教化活动,它集中于未成年阶段,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恰恰处于这一年龄阶段,人文教育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体现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
  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师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高职学生,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诸如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只是的获取。用不着给教师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职业素质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
  
  二、高职教师人文修炼的途径
  
  (一)人文角色的转变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角色特征:一方面是原有角色的内涵,另一方面则是指增添角色的新内涵,教师要积极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将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必须改革高职教育理念,走出学科式的教育模式,按照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充分认识自身角色不仅仅要以组织良好的知识技能体系呈现者出现,更要以向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角色的内涵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其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一个被物化的“知识传播工具“,而是一个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引导者、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高质量的人才建构的“人师”,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和本源,更是高职教师深刻的角色内涵。
学海网
  (二)人文知识的回归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组成材料。重视教师人文知识的回归:一是通过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二是帮助教师重温历史知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由此构成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关注教师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和如何接续人类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三是帮助教师研究哲学知识。哲学是研究人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人自身的一门学问,教师如果把人的解放当作理想的目标,就会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四是帮助教师接受宗教知识。宗教是一种信仰,大部分宗教都指向“人性”的“向善”追求和纯化人们的德行,导引人们的品格。“向善”的力量足以使教师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胸怀扩大,拒斥浅薄、超越功利。五是帮助教师学习美学知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示,美是教师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也是对自身经历的淘滤。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在教学渗透美育,发掘美的内涵,使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美育过程中完善人格、促进发展、提升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的回归,就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显扬和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逐步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三)人文底蕴的夯实
  阅读名著: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蕴藏在经典作品中。它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师要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读书使人明智。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自身成长的必需、是现代教师的另类备课、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所以,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提升精神品格,无疑成了教师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拜学名师:拜学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走进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博大世界中去,深入地对话、理解、交流,这是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必经的心智修炼之路。游览名胜: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不能不做,那就是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走遍万山千水。游览名胜,就是一个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人文知识的过程;就能感受天地间的博大精深,领略历史的源远流长,洞悉教育的真谛,就能使教育接近本真,从大自然中启迪智慧,增长睿智,加深对于职业教育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三、人文素养的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着是一个“认知体”,重技能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无视表达热情。因而导致许多学生缺乏一定的公德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课堂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体,不仅需要理性地地启发和诱导,更需要感性地点燃和熏陶。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他是一个榜样,一座灯塔,一面旗帜,一个活生生的人文载体。他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如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设计方法、技能,还应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者、工程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专业伦理,建设适于居民生活的城市和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建筑,而不是仅仅考虑利润最大化;电工电子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求学生对产品的设计有其特定的功能,还要要求产品有安全的可靠性,这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只有这样,高职教师的角色转变终归可在教与学统一的层面上得以体现。这种隐形的潜在影响大大的超越了专业课本身。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在教育教学的互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才能从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素养在高职教育中无疑具有高品位的实在价值,尽管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形成非一日之寒,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越扎实,他的人格魅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他的职业声望也就越高。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它,并持之以恒地修炼它。
  
  参考文献:
  [1]《注重熏陶感染 培养人文素养》.摘自:中国教师资源网,佚名.
  [2]《略论网络教育时代的教师角色》.福州职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仪淑丽.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