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日期: 2009-11-12 19:49:49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从历史上看,公共服务设施最早可追朔到上古时代祭祖祭天的公共场所。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意义的城市兴起以后,公共服务设施变得更加普及,但是在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以前,公共服务设施在设计时很少考虑到人的特殊需要,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深度去考虑。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仅仅考虑了实用和经济,有的只是彰显了对王权和神权的崇拜,它们很少关注人,更谈不上人性化设计了。当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心里学派兴起以后,人们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时,开始逐渐认识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应该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残疾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味。布局合理、设计周到的系列公共服务设施能使居民和游客切身体会到来自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服务,从而赋予该城市以与众不同的都市形象和魅力。适宜的公共服务设施形象对于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更具人性化的设计可促使人们比以前更依恋和热爱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居住区。
   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今天,人们对富于人性的设计是迫切需要的。注重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更为人们所称道。那么什么是人性化设计呢?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
   影响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设施本身的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表现,说到具体上应当包括安全性、美观性、舒适性、通俗性、材质感、识别性、和谐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为人性化的表现因素众多,所以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应当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人性化差异的表现因素,我们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我们的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因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一、 自然环境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周围的自然环境,注意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顺应自然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通过具有人性化设计的公共服务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还要考虑到气候地域的影响。比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北方的公共服务设施材料应多采用具有温暖质感的木材,色彩要鲜艳醒目,以调剂漫长冬季中单调的色彩,这些能使人们在漫漫寒冬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视觉上的春天,使抑郁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南方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
   二、人文环境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如果不了解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差异,不研究民众心理与人类社会学、就不能在设计出符合人文环境的人性化公共服务设施。除了理解设施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对其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人文环境主要从建筑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中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客家土楼等,在这些不同风格的地区安置公共服务设施时,为了不破坏当地建筑的风格,设计公共服务设施时就必须考虑到整体建筑风格,从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中去。由此看来,建筑形式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影响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公共服务设施参与城市景观构成,是景观规划中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如城市雕塑、喷泉、景观灯等,那么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与城市景观和谐一致,相辅相成,既要丰富城市景观文化的内涵,又要创造优美的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服务设施就是城市景观。总之,公共服务设施在城市空间环境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公共服务设施应当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居民的人文精神。
   三、 地域文化因素
   文化是历史的传承,蕴涵在历史的发展中,融汇在人们的思想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公共服务设施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东方与西方、国家与国家文化存在着差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并表现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作为为人们社会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自然就会受这些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像上海这样的经济型大都市,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节奏都非常快,需要公共服务设施和产品为他们提供便捷而舒适的服务;而像北京这样的文化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应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要处处体现其文化的内涵,让人们时常受到文化的熏陶。公共服务设施在造型和色彩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地域文化差异因素,才能设计出符合各地自身的传统特色的人性化的设施,这样才能使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出人性化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四、人的因素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应该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城市中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如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在入口楼梯两侧开辟轮椅通道,这些都是考虑到残疾人需求的人性化设计。如何兼顾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们在使用设施时感到方便、安全、舒适、快捷,是设计师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最后,我想重点说明的是在设计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时对老年人的特别照顾考虑。
   “ 老龄化” 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在老龄化的发展中,老年人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而普通居住区的各项设施并不符合老年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能够住进一个设施完备、服务周全的居住区,成了很多城市老人向往的事。老年人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 都在自己的住房及周围的环境中度过。因此,在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外部环境的设计上要参考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点, 通过设计尽量弥补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消除外部环境中存在的障碍, 创造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所, 这将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让老人参与更大范围的住区活动。中心公共活动区应与附近车道保持适当的距离, 从而避免车辆对老人活动的干扰, 并注意设计坐凳和台阶等
   休息设施以便于老年人就近休息。场地的落差部分应考虑设置缓坡以替代台阶。设计上还要重视空间底面的处理, 底面主要指地面也包括水面或绿地,宜设计不同的底面肌理、质感、色彩,有助于限定空间,增强识别性和尺度感。
   居住区中心及广场宜分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活动区。动态活动区的地面要求平坦防滑,老人们可以在此进行慢跑、太极拳、跳舞等健身活动,其周围应设计绿荫或座椅, 以便老人们运动后在此稍事休息,以恢复体力。静态活动区可以安排在中心广场附近树荫下、建筑外缘平台等地方, 老人们可以在此晒太阳、观望、聊天。动态和静态活动区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相互干扰,但最好都能观望到对方区域的活动,使两处得以互动和交流。居住区步行空间设计的好坏, 与老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年人在步行过程中,常常喜欢走走停停,因此步行空间可以结合休憩空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形成居住区步行及休憩空间系统。体憩空间除供老年人户外小憩外,还应作为老人享受大自然的户外场所考虑, 这也与健康和健身活动的需要密切相关, 观赏自然景色可增进老年人的季节感和方位感。步行是老人主要的空间转移方式, 也是常见的老人运动方式。然而,老人们普遍关注滑倒的问题。行动迟缓、平衡感差、分不清方向、视力衰退、
   反应迟钝和信心减少都会影响老年人步行的愉悦感和安全感。地面的质量和平整度也会影响步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老年人特别关注。老人在户外不只是运动,他们经常会在户外休息、聊天、晒太阳、观赏等。因此,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坐息空间及地点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实际观察发现, 受老人欢迎的滞留区域往往是沿建筑物立面的某一地区或集中于某一开放空间的边界区域,如墙边、屋檐下、沿墙凹处、靠近树木等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也在不断的变化,人们在渴望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着精神文明的滋润,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的便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更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并从体味生活的愉悦中转化为对美的永恒追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