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十堰地区四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AIDS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十堰地区四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AIDS相关问题调查研究

日期: 2010-8-13 17:00:18 浏览: 1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目的 了解十堰地区4所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取向的现状,为探索针对大学生AIDS行为干预措施及制定适宜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在十堰地区4所高校随机抽取1200人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以探讨大一新生与高年级(大二及其以上)学生在AIDS三方面的差异。结果 被调查的新生对AIDS知识知晓率相对低于高年级学生,差异主要集中在临床症状、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三方面,而在对AIDS患者的态度、行为方面差异性较小。对性行为的态度高年级学生相对较宽容。结论 高校人群对AIDS相关问题知晓率不够高,存在较高危险性,因此对高校人群开展AIDS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关键词】十堰高校 不同年级 大学生 AIDS知识 态度 行为 健康教育
   AIDS的蔓延在全球已备受人们关注,而中国正处于AIDS暴发流行的前沿,且形式相当严峻,大学生HIV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迄今存活的HIV感染者中约50%以上为15-24岁的人群[1],大学生正处于此年龄组中。他们在生理、心理与性观念等方面均处于显著的变化期,正逐渐成为AIDS的易感人群。同时,受西方性开放影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赞同态度,部分学生甚至发生过性行为或边缘性行为。本项研究是对十堰地区4所高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AIDS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十堰地区4所高校(郧阳医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按照高低年级两个层次:郧阳医学院抽取高年级229人,低年级148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抽取高年级236人,大一新生39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抽取高年级135人,大一新生103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院抽取高年级149人,大一新生100人。预计调查人数1200人,实际调查人数1139人,有效问卷1089,问卷有效率95.61% 。
   1.2 方法 ⑴结合国内外AIDS的相关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级、AIDS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采用统一标准进行问卷调查。⑵调查方法:2009年6月对4所高校高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并回收,9月份对4所高校大一新生发放问卷并回收。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数据统一输入计算机,经整理后输入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对象均在17—23岁,大一新生390人,占35.81%;高年级699人,占64.19%。
   2.2 相关知识掌握情况:⑴临床症状:不同年级的学生知晓情况在咳嗽、原因不明的喉炎,消瘦、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其他方面都有统计学意义。⑵传播途径:两个年级对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集中在母婴传播、输危险血制品、危险性行为等方面;在非传播途径中,二者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⑶预防措施:无论是高低年级的大学生均对预防措施持积极态度。
   2.3 与高年级相比,大一新生对“12月1日为艾滋病日”的知晓率较低,二者分别为43.7%、30.4%,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96,P﹤0.01)。
   对“HIV是艾滋病病毒”,高年级、大一新生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2.3%、88.2%,有统计学意义(x2=8.341,P﹤0.05)。
   2.4 对AIDS患者态度调查情况“对被确诊的AIDS感染者”,有26.0%高年级学生,31.2%的大一新生同意“允许他们继续工作”;14.2%的高年级学生,6.4%的大一新生表示“应停止工作”。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在AIDS基本知识方面,高年级学生对AIDS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大一新生,更多原因在于大学期间接触了许多关于AIDS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更加深刻地认识并了解AIDS。在对待AIDS患者的态度及行为方面,大一新生的表现却比高年级学生更为积极。同时,高年级学生对待性行为方面的问题较大一新生更为开放。整体上,大学生对AIDS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刻,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缺陷。
   2008年十堰某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取AIDS知识的途径以电视、网络和报刊杂志为主,而通过学校、家庭教育来获得的却较少。本次调查中,电视广播节目、互联网、宣传展览活动仍为主要途径,另有35.5%的高年级学生和42.7%大一新生表示是通过学校教育、教师授课方式获取知识的。由此可见,社会的宣传,学校、家庭关于AIDS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更多的事实说明社会、学校、家庭关于AIDS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的获取和素质的提高,更是他们心理、生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推动力。因此,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关于AIDS的健康教育对学生远离AIDS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2]。
   本次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这是一个特殊人群,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资料显示,在对待AIDS患者的态度与行为方面,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同情和帮助AIDS患者,并愿意去了解更多有关AIDS的知识,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AIDS的积极心态与良好的道德素质。此外,医学院校学生对于AIDS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较非医学院校学生更为全面且更深刻。由此可见,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AIDS的宣传与教育。学校应当加强有关知识薄弱环节的宣传与教育,联系国内外AIDS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合适的健康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浅,表现在:仅有44.3%的高年级学生、27.1%的大一新生认可“校园内发放使用安全套”这一措施;甚至有极少数人表示“若自己不慎感染AIDS”会选择“隐瞒实情”。因此,在该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十分必要,并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AIDS健康咨询及HIV自愿检测。同时,我们应在对该人群进行AIDS知识宣传及教育的同时,加快步伐探索对其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AIDS在全世界的蔓延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国的AIDS感染率正逐步上升,不良社会风气、贫穷、较低的文化水平等被普遍认为是我国AIDS发生蔓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AIDS发病率难以控制的困难所在。在我国,不同地区AIDS发病率有很大差异,偏远山区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与外界信息沟通少,人们的文化水平明显偏低,从而对AIDS的认知较低甚至缺乏,致使其发生率较低。贫困地区还存在较多的非法卖血活动,这大大增加了AIDS感染的机会。沿海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不良的社会风气却使AIDS的发生率较高。由此可见,经济水平对其发生发展产生明显影响,进一步印证了社会环境因素的显著作用。另外,母婴遗传、性别、个人认知水平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等诸多方面都可能对AIDS的传播产生着重要影响。AIDS是一种经血液和性传播的传染病,而大学生在这两方面知识相对薄弱,这与解瑞宁等[3]的调查研究相符。目前,AIDS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措施,只有切断传播途径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蔓延。因此,加强AIDS的宣传教育及预防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人群,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监管与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帮助,以便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远离AIDS。
   参 考 文 献
   [1]徐哲鼓.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项目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7):538-539.
   [2]王磊,陈丹洋,朱雅倩,王建洲.医学生AIDS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及健康教育[J]. 现代教育引导,2009,3,66: 5-6.
   [3]解瑞宁,李品,刘根义.某医学院预防医学高年级部分学生艾滋病知识教育效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1):28-3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