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试析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10-7-1 9:37:57 浏览: 2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论文关键词:毕业实习;择业;就业市场;就业信息网络;实习形式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扩招与就业制度改革,使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凸显,学生多把实习时间用于寻找工作。对此,各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主动深入基层与用人单位了解信息。使实习与择业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主管部门要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整各类招聘会的时间,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以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成本与求职时间,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
   毕业实习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问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
   一、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表现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的毕业实习、就业分配带有计划性和指令性,接收单位把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来安排,实习单位与实习内容吻合,就业单位如期安排落实。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则是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以追求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实习不再是指令性计划,而是互利互惠性质的。其结果是,部分企业囚经济利益的驱动,拒绝接受学生实习,或者是在收取费用的前提下接受;有的企业缘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企业技术进行保密,不愿意让学生接触先进的技术。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只能自寻实习场所。在自寻实习场所中,有的实习场所与学生所学专业内容完全没有关系,加上近年来高等教育就业形势严峻,有的学生就把毕业实习变成了寻找就业岗位,为满足有录用意向单位的要求,在实习单位从事与专业要求完全无关的工作。在目前“就业率指挥棒”的控制下,学校对此大多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参加供需见面的时间和参加次数比较多,不少学生毕业实习后期的主要精力、时间都花在择业上,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
   二、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成因
   自1994年以来,我国逐步实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由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调整为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在目前人才市场不太规范的情况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在每年的上半年比较频繁,而每年上半年的前几个月,正是毕业生的实习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毕业生的择业与实习相冲突的情况比较多,学生无心实习,全心应付各种招聘会、面试及用人单位的测试。
   此外,从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步加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乐观。据统计,截至2004年9月1日,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61%,与普通本科院校84%的就业率相比有较大差距。哟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教育部2OO3年专门下发了文件,文件指出: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从2003年开始,对连续3年7月份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地区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专业总数。哒一文件的出台,引起了高校领导对就业率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民办高校,更把就业率看成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将“以就业为导向”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对就业率的过分追求,使得教学工作与就业工作发生矛盾时,教学工作包括毕业实习主动为就业工作让步。
   三、解决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矛盾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毕业实习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社会生产手段高技术化,导致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培养出大量以智力为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以满足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需求,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毕业实习是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流程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另外,笔者从一项调查报告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不满意的素质与品质排在前5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62.6%)、责任感与使命感(55.6%)、爱岗敬业精神(52%)、动手能力(42.4%)、社交能力(37.4%)。而这些素质和品质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可在毕业实习时得到锻炼。因此,高职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应正确认识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以便采取措施,把毕业实习环节真正落到实处,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择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有部分学校采取在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单位安排学生毕业实习,这种形式下的实习效果比较理想。近几年,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较好地解决了毕业实习与择业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围高职教育办学的楷模。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2+1”人才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教育模式,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的“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校企结合、产学合作的模式只限于少数学校或少数专业。多数学校或者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还是采取其他形式进行。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安排毕业实习,要考虑的不但有专业对口、操作机会、企业接受意向等问题,还要考虑用人单位与学生就业的结合问题。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缺乏了解,在选择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性、偶然性。如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难 就业趋势 就业市场化
   论文摘要:本文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指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中面临的自身、学校、用人单位、政府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增强高职毕业生竞争力的措施,探讨了高职毕业生沈业趋势、就业币场化问题。
   就业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动力之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据统计,大学的毛人学率已达到了19%,而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一一高等职业教育所占份额却达到了52%。但随之而出现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鼓一:难以克服的矛盾,高职毕业生人数每年超过百万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处在待业或失业状态之中,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这一问题更加凸现。可以说他们就业问题是否能合理、有效地解决,直接关系我国社会的稳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探讨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关千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趋势问题
   通过对政府部门关于发展高职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深人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高预测:高职毕业生总7关于发展高职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深人理解,在汇总各方面调查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趋势以及将会出现的就业形势可以势逐渐上升,就业岗位的层次逐渐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也提升,未来的就业情况将出现分化,就业市场的供求将出现基于数量变化的转机;高职毕业生上有更大的差别,高职教育将建立不同的层次,社会需求趋年源求几生出现多样化的吸引;毕业后自主创业成为时尚;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选择不断变化;与地区经济更紧密、更有机结合;素质的优劣成为就业的关键问题;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将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多才多艺成为更重要的就业条件。同时,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或综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将呈上升趋势,高职这一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①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发生了改变,劳动就业机制发生根本变革,就业方式和渠道不断拓宽,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领导认识发生根本的变化,把毕业生就业看作是影响学佼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同时,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状况有所改变,逐步转向对应用型或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选用,再加上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淡薄,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人数增多。。
   (2)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良好。当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主题,就业环境稳定,多元经济共同发展,就业门路拓宽,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就业竞争平等,就业制度改革,时尚创业,注重素质教育,就业与创业能力增强。③所有这些为高职毕业生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高职毕业生就业人数来明显增加。教育部统计200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比2002年增加35万,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147万人,创历史新高,比2003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53.1 % 0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 71 %,高职毕业生将达到16d万。
   从以上的论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尽管客观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忽略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关于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职毕业生就业不足的问题,即“就业难”现象,这一问题的解决牵涉到其原因及应对的具体措施。
   在原因方面,高职毕业生与本科生及以上层次的高校毕业生相比之下,就业率相对较低,高职毕业生“耙尘难”问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毕业生自身方面,有择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务知勺心理准备、综合素质欠佳、缺乏上岗前能证明自身耳址能力的必须的资格证书。
   (2)学校方面,有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面大而空泛,缺乏针对性,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雷同之处,在职业岗位群中的定位不够准确,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应是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的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和学生素质培养上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机制不能适应毕业生要求,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成功素质训练实践;信息渠道不畅通,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等方面存在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现象,不能适应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政府方面,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起着基础性的保证作用,然而,现阶段政府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仍然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政策规定。国情现状与社会问题为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压力是高职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4)用人单位方面,依然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缺乏必要的人才成本概念),人为地给高职毕业生制造就业障碍,一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致使现行的高职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就业难”的应对策略上,笔者认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1)教育学生摒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新的择业思想,抓学生创业思想教育、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突破口,重视学生的“一专多能”。
   (2)按照社会需要定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制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渠道;探索弹性学制推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3)从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多元化整合,优化专业设置体现高职特色;依托行业和企业,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办学活力;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产梢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推行“双证书,制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顺应市场变化,立足“内控外联’,提高就业率。
   (4)将就业指导和成功素质训练纳人必修课,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利用一切资源推销学生;鼓励毕业生发挥一技之长,自主创业。
   (5)政府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培育良好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并规范毕业生的招聘程序;学校应充分认识就业市场的特殊性,把握各级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及其毕业生等各方之间的特殊性关系,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的建设,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经费支持,借鉴成功经验,主动开拓就业(6)增强高职毕业生竞争力。从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结合实际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上岗就业竞争能力,要求学校按照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政治思想素质、理论知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应用能力;学校应根据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教学,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方式,突出高职特色,做好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
   三、关于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化问题
   统包统分、计划分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改革成过去时,已经试行将近三十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为大学生主体性就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式正在从市场化的量变转变为市场化的质变进程中,就业机制由计划性转变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就业方案由指令性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编制,最后由政府有关部门确认下达并按确认后的计划对学生予以派遣。
   在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中,涉及到的主体有两个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用人单位这一主体行为有了实在的表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有了“用人成本”的意识,这种成本不但包括给员工的薪酬待遇,还包括培训他们所花费的成本。而对于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生比录用本科生可以花费更少的用人成本而获得更好的用人效果。企业挑选人才从看“学历”到看“学力”的转变带来了高职生的高就业率。学生主体上,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以往只靠人事部门分配和父母找关系的就业观念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自主择业意识不断增强,择业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观念上存在的问题,调适方法,主要包括择业前的心理调适,包括正确认识自我、对理想职位的期望值不要过高;面试时的心理调适,包括要从心理上战胜自己、简历要有个性、善于沟通、不要怯场;择业失败后的心理调适,包括接受失败,不气馁、总结经验教训、消除嫉妒心理,克服焦虑心理,但最主要还是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分为主劳动力市场和次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所增加的主要是高职高专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高等教育扩招将导致高职毕业生在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机会减少,并且由于毕业生不愿意到次劳动市场就业,从而导致毕业生失业增加。由此带来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变化,即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且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剧。就业市场上表现出的“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现象如不能迅速扭转,不仅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十多年的就业体制改革的措施办法,是粗线条的,很难落实。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毕业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就业问题上承担了改革不完善、不配套、不彻底所造成的额外成本。从就业信息方面说,也存在着不充分、不公平的情况。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工作还是由政府教育、计划、人事等部门共同管理,而大学毕业生进人就业市场,要获得有关信息,寻找就业单位,主菜道却是各类招聘会。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妨碍公平、公正、公开,是必须改变的。果学校在确定毕业实习单位前,能深入社会基层、用人单位多做些调研工作,了解相应专业用人单位的生产、岗位设置、人才需求以及企业发展规划等状况,不但能为毕业生找到专业对口实习单位,而且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选择毕业生,真正做到毕业实习与择业的有机结合。
   目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扩招,使得学校统一安排毕业实习变得不太现实。学生的毕业实习不但要发挥学校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实行学校安排与学生白找相结合的模式。不但要集中安排,还要采取分散的方式进行。其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情况灵活选择,包括委托实习、顶岗实习、用工实习等形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的,首先要考虑实习单位是否与实习内容一致,不能为择业而实习。对这类学生,学校要严格审批,要求学生按实习要求来做,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审批;不按要求交实习手册、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表及实习总结的,不给实习成绩。绝不能让学生以自找实习单位为由,把整个实习阶段用于寻找就业单位。
   (三)规范招聘时间、形式,提高择业效果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学生从毕业前一年的11月份一直到毕业时的6月份,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各种类型的供需见面会。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奔走于各个招聘会,不但毕业实习受到影响,而且参加招聘会的各类费用也不少。建议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根据高校的教学特点,明确规定各类招聘会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每年5月份以后进行,各用人单位不得提前面试。在此时问前只接受书面材料,根据书面材料进行初步挑选,若需进一步面试,要求应试者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参加丽试。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及信息服务
   由于毕业生市场信息顺畅和就业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使得有关就业信息传播、反馈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的短路或断路现象。政府主管部门应重视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服务。用人单位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发布本单位的基本情况、人才需求信息、人才录用标准、新职员待遇、历届大学生就职情况等信息,毕业生将自己的简历、求职意向等传送给对方。用人单位利用网络对毕业生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安排面试。这样,既可节省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又可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时间与求职成本,提高择业效果。
   与此同时,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应主动收集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积极推荐本校毕业生,让毕业生有序地参加适合自己的人才招聘活动,减少择业的盲目性,减轻毕业生的思想负担,使毕业生把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毕业实习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