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关于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关于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日期: 2010-10-21 22:04:32 浏览: 5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徐君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职业教育需求日趋强烈,职业教育问题日益凸现。本文根据失地农民的特点和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对策。

  有效的职业教育不仅能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致富,让他们真正融人到现代城市生活中,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而且能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在顺利实现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因此,我们必须选择最佳、最合理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对策。

学海网
根据失地农民素质现状和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职业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重新调整、重新定位或转变。
  (一)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为“三农”服务
  为“三农”服务自始自终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三农”为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切实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服务,为失地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服务。职业学校应该切实从主要为升学服务转变到主要为农业、农民、农村工作服务,从升学教育转移到为农民增收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和大面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从以学科、专业和学历教育培养为主转变到以适应需求的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为主的轨道上来。加强失地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的客观要求,是优化农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到非农领域就业,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帮助失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落实国务院有关农民培训政策的要求,更是新时期国家赋予职业教育机构的重要责任。各职业教育机构应牢牢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大力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扩大就业的支持作用、服务功能、不仅对于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贡献,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能够为职业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坚持这样的信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在设置失地农民职业教育专业、安排培训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开拓职业教育模式、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时,首先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有关的职业教育方案,配置教学资源,再次是要针对失地农民的现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大力打造就业市场有影响力的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品牌项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自始至终是职业教育的目标。
  (三)职业教育师资——以“双师型”、“复合型”为目标
  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师资也跟一般教育的师资不一样,尤其是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师资,要求教师必须是复合型和多样化的。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有极强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服务意识,还要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我们要按照“能者为师、按需聘用”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有一技之长、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工程师和科技人员到校任教;第二,要按照“校企联合、带职锻炼”的方法,有计划的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使他们开阔眼界,提高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第三,要鼓励在职教师尽可能的接触社会接触实践,主动与企业、用人单位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知识,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的文、理渗透,农、林结合,专、兼合理的年龄、智力、专业、类型结构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确保失地农民职业教育质量,使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职业教育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
  一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均是由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运作和进行的,其培训主体和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均比较单一。失地农民具有牵涉部门广(农业、林业、教育、财政等),涉及人数多(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全国新增失地农民百万以上),专业覆盖宽,培训内容技能性强,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技能层次基础不一等特殊性,给职业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仅仅依靠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这一单一的主体,就不能满足社会和失地农民就业转移的需求。因此,无论从教育经费投入主体,还是从教育培训的主体或就业安置的主体来说,均需向多元化发展。从职业教育投入来说,应建立政府投入扶持、用人单位补贴、培训机构减免、农民个人适当出资的政府主导、分级负担、企业资助、多方筹集的多元投入机制。从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来说,应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整合农、科、教等部门的资源,实行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人才优势,教育部门的基地优势。建立起以县级职业学校、成人学校为龙头,以农村职业学校为骨干,以乡镇成人学校为基础,以村成人学校为幅射点,以各级社会力量办学为支撑点的县、乡(镇)、村三级实用型、开放型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失地农民培训网络体系。从就业来说,应创建政府引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个人努力的就业安置机制。
学海网
  (五)职业教育模式——从呆板走向灵活
  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和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在始终坚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劳务输、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创新特色、终身学习相结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失地农民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运用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定向培养、定向输出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采单的“超市化”培训;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制”培训;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的产教结合培训;依托社区教育的“学校+社区”联合培训;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并举的方式,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
  (六)职业教育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掌握一技之能,是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最终目的。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需求,充分体现失地农民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从由职业教育机构单一决定转向由学校与部门、企业、行业联合决定,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参与,使行业、企业或劳动就业部门也成为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主体之一。使职业教育内容真正建立在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之上,并能随着职业能力的变化及时更新或补充教学内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内容。在设置教学内容时:首先要对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形成能力标准,根据能力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第二要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第三要注意职业岗位能力内涵的广泛性,即不仅要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还要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培养,使失地农民既有明确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七)职业教育方法和手段——从传统转向现代
  传统的职业教育,一般以面对面的知识传授和手把手的师徒式的技能训练为主,这种职业教育方法和手段,无法满足广大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远程手段开展失地农民培训,具有面广、量多、经济、方便、灵活等特征,而且在网上可以开设“虚拟工厂”、“虚拟实践基地”,学习者在“虚拟工厂”、“虚拟实践基地”可以进行仿真模拟训练,完全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教育,不仅能为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提供适时有效的服务,而且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
  总之,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适合失地农民特点和市场需要的职业教育对策。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