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推演与嬗变

试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推演与嬗变

日期: 2010-10-12 4:22:50 浏览: 3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永永

论文摘要:通过梗概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课程模式的发展之沿革,厘清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课程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适应不同时期不同需求的转变之解读,从课程项目化、工作过程系统化阐释新型课程模式的推演之赓续。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分析
  当前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科体系为基点、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由于我国的国情、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均和其他固家不一样,这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更具本土化、地方化。
  一、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发展之沿革
  1.三段式课程模式
  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或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四类。该类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沿袭传统本、专科的课程结构模式,以学科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在安排与设置时会强调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但未能实质性地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职业教育课程定向性要求相距甚远。

学海网
由于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理论性,还是按照原来概念、原理、定律为主,以间接经验为辅的学科割裂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各门学科间的分离,不利于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更不适合作为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因此,该种课程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初期存在的课程模式。
  2.平台式课程模式
  平台式课程模式即将课程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分层构建“三级平台”或“四级平台”,按授课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纵向排列的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是根据专业大类,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模式,其覆盖面宽,不同层次课程问的口径窄。在平台式课程结构中,公共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向相关学科拓宽,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平台主要是对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构建成新的、统一的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专业或专业方向课平台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平台式课程模式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现知识能力观,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职业更换。
  3.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
  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者的主动性,即集合一群相关职业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其开发过程呈封闭环形结构,包括课程分析、设计、实施、评价四个步骤:课程分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双边活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评价是依据课程目标检验课程设计的产生并予以反馈修正的过程。集群式模块课程以蒋乃平先生创建的“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结构特点的课程模式为代表,根据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借鉴CBE/DACUM方法,按“宽基础”、“活模块”两个阶段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实用性原则,对准具体工种的实际需要,设计出与MES内涵相同的模块,使学生可根据自己岗位定向、市场需求或兴趣爱好等来选择所需学习模块。“宽基础、活模块”为主要结构特点的课程模式两个阶段的时间需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定。
  模块式课程模式是在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各种专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成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模块式课程模式中,可以分别构建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从而使二者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在模块式课程模式中,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彼此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分别构建出学科知识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学科知识模块是面向一群相关职业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构建的,既有思想素质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技术素质类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等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又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等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或专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岗位训练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并设置若干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联系的培训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可灵活组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职业岗位,成为系统综合、整体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转变之解读
  通过对西方各国高职课程模式分析评价,我们可以看到以行动导向型为代表的MES和CBE课程模式、以阶梯训练型为代表的双元制在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特点、应用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在设计教学模式时我们可以吸取西方各国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职发展实情,行业机构和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形,设计和开发能够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新型课程结构。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经历了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几个阶段,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依然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学海网
  1.三段式课程模式解读
  三段式课程模式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课程结构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所组成,通常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并列,实践课单独设课自成系统,这样比较利于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课程评价。三段式课程虽然看似三个阶段互相联系、互相依托、依层递进。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长期的专业课和理论课分工教学,担任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对专业课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担任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往往不精通理论课,对前述的教学过程抽检力度较小,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自在规定的授课时数完成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互不联系,各自为阵,使学生这个受众面比较孤立和静止地看待并学习这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
  2.平台式课程模式解读
  平台式课程模式是转型过渡期存在的一种课程模式,根据专业大类,构建统一的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群,这多用于通识类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多见于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程。在专业课层面进行平台式课程的搭建,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平台式课程模式虽然从课程体系设置上拓宽了专业口径,增强了适应性,但是平台式的课程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专业,在平台式模式上进行修改和发展是高职课程发展的必然方向。比如:近年出现的“平台+模块”课程模式、“平台+岗位”课程模式、“平台+资源”课程模式等都是对平台式课程模式的一种补充。
  3.集群式模块课程解读
  集群式模块课程如果仅仅停留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成果上还远远不够,后续的集群式模块课程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新时期课程模式的改革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注重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职人才。以往的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互动性,致使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科与学科间相互独立,关联度较少。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高职课程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推演之赓续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逐渐由前期的理论模块和实际模块组成的模块课程、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逐步向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进行过渡。
  1.课程项目化
  课程项目化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的设计遵循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通过筛选毕业生就业领域,将就业岗位所对应的不同企业的生产和工作过程根据职业教育岗位群工作任务的方式设计为项目,若对应的工种具有实体性产品,可进一步将典型产品对应的工作具体化,从而形成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2.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平台、课程模式、实施方案,分别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从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节六个要素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价六个要素零距离融合,从而实现“零距离”上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主要涵盖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工作任务分析过程、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的行动领域归纳过程、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的学习领域转换过程和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设计过程。
  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课程项目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体系,是对国内已研究的集群式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在拓展过程中,适当地结合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组合,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特点,进一步探索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