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拖驳式”结构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拖驳式”结构模式研究

日期: 2010-4-29 0:54:59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杨德荣

  摘要: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跟踪专业发展的能力,缺乏有效深入实际的渠道,导致知识存量变化曲线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拖驳式”结构模式将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按职能分为两部分,专业带头人由企事业单位选任,可以实现由社会需求决定学校发展定位与教学安排的目的,有效解决中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与生产实践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拖驳式”结构模式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中职学校,包括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成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中职教育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
  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发展的基础,中职教师作为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既要面对专业技术的不断变化,又无法积极参与专业技术的发展进步与实际应用,知识存量处于不断减少状态,严重影响到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

学海网

  “拖驳式”师资队伍结构模式,将教师队伍按职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完成常规教学和管理任务的教师,这些教师是学校常聘教师;另一部分是规划专业发展、课程体系与实训体系的教师,即专业带头人,这些教师由相关企事业单位选任。这种结构模式的本质意义在于可以由社会需求决定学校的发展定位,使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固的沟通渠道,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面临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也可为中职学校实行理事会制度提供积极支持。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最近,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有关机构对各地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几乎是相同的,主要有:(1)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偏低;(2)专任教师80%以上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来自企业的不到5%,普遍缺乏实践经验;(3)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有困难;(4)“双师型”教师缺少且主要是“双证型”,对实际生产过程并不熟悉;(5)缺少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
  
  这些现象与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学校缺乏专业带头人。各地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然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必然有深层的原因存在。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门类,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有交集,如图1所示。它的教学内容实际有三部分,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基础文化知识、基本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与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相比,中职学校是专业学校,无论以培养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为目标,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标,都是按不同的专业划分培养对象。专业不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适应岗位都不同。专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相关专业,发展变化非常快,因此中职教育显然不同于基础教育,其教学内容在快速发展变化之中;与高等教育相比,中职学校虽然是专业学校,培养的对象却是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操作工人,只需要接受成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技术,重在实际应用,因此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一方面,专业技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旧的被淘汰,新的需要及时掌握;另一方面,受客观条件限制,能够接触到并能投入实际应用的专业技术不多,这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其对中职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跟踪专业发展的能力。不能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对专业与学科的最新技术进展无法有效跟踪,是中职教师面临的突出问题。作为一个特例,笔者于2008年6月通过中国知网对深圳市主要中职学校教师1995~2008年在全国各类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所列学校有的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有的是省级重点学校,有的有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都相当不错,在当地有很好的社会影响,但所有被调查学校的教师均没有发表一篇有一定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陷。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是缺乏内在需求。中职学校虽然要在专业建设上不断适应发展要求,但应用水平较低,学校缺乏直接进行专业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迫切需要。其次是没有研究经费保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各种研究基金主要面向大学与研究开发机构,面向重大课题,中职学校缺乏申报能力。再次是中职教师的专业基础普遍较差,虽然大多数教师具有本科学历,但从重点大学毕业的较少,缺乏系统的科研素质训练。近年来虽然国家开展了中职教师研究生培养工程,但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学历。
  二是缺乏有效深入实践的渠道。对中职教师而言,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结果,而缺乏有效深入实践的渠道才是根本原因。只要有渠道深入实践,不论师资来源何处,都能够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双师型”教师也会不断产生。
  生产实践是专业技术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各种技术开发本身就是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得到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企业投资主体已经多元化,中职学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随时欢迎专家学者去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但却没有责任帮助中职学校培养教师,更不可能打乱自身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让教师到企业短期顶岗工作和实践。因此,简单地设想通过企业生产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行不通的。
  三是知识存量变化曲线呈下降趋势。知识存量是指特定时点上某个组织系统或个体的知识总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知识的积累,是学习的结果。知识存量具有非负性,一般情况下是时间的增函数。但对某一系统或个体而言,当系统的知识增长速度滞后于整个社会的知识折旧速度,或系统受到外部强制干扰时,知识存量就会成为时间的减函数,甚至出现锐减的现象。
  
  中职专业教师作为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既不能有效开展专业学术研究,又无法大量接触专业实际应用,工作本身接触到的只是本专业知识的最成熟、最基础的有限部分,其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肯定要滞后于整个社会的知识折旧速度,因此专业知识存量是逐步减少的。另外,通过对专业教材的消化研究及各种培训与自学等过程,专业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握和传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也就是说,中职教师专业知识存量变化曲线的下降趋势在中职毕业生应达到的水平上会获得较强的支持,如图2所示,这一特征能有效地保障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质量。

学海网
  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偏低,图2中的曲线对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学校任教影响较大。首先,会使高层次人才产生“荒废学业”的感觉,即使提高待遇也缺乏吸引力;其次,时间一长,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优势也会渐渐丧失,对学校的发展不能产生持久影响,因此,中职学校无法从企业或其他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的学校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如开展中职教师研究生培养计划等,但培训结果与期待值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非常有效的专业培训,也只能短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或延缓知识存量下降的趋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可能有效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一般教师的梯级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拖驳式”结构模式设计
  
  “拖驳式”结构模式的基本概念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力量。整体而言,教师在学校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承担常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二是在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学校向前发展。教师队伍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通过内在的结构形式将每个个体的工作能力转变为集体力量。如果将这个集体比作一艘航船的话,则承担第一部分任务的能力可称为承载力,承担第二部分任务的能力可称为推进力。据此比拟,则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有承载力而缺乏推进力。拖驳船队是由作为船队动力部分的拖船和用于装载货物的驳船组成的,这两部分可以灵活结解。拖船由于自身并不载运货物,其船身较小,而功率较大。驳船由于不安装动力装置,装载效率高。整个船队吃水浅,且前船的伴流(船舶航行时,其附近的水体受船体影响而形成的水流)可被后船利用,能减少整个船队的前进阻力。因此,虽然船队抗风能力较单艘航船差,但调度灵活、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效益好,是内河、湖泊运输的基本方式。顾名思义,“拖驳式”结构模式就是借鉴拖驳船队的构造形式,将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从职能上分成两部分,即把推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训体系建设的专业带头人与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的教师加以分离,使推进力与承载力作“拖驳式”分工,从而使一艘船变成一个船队。关键是专业带头人不是随便从一些企事业单位选任的,而是经过学校与理事单位协商,由理事单位选派技术、业务骨干充任且不脱离原工作岗位。其重要意义在于:首先,专业带头人来自科研、生产一线,能把最新成果带进学校,使学校的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由各专业带头人与学校业务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专业带头人提出的专业发展建设方案并报学校领导和理事会批准,能最大限度地使实施方案与专业技术进步、生产实际需要及学校的客观条件相结合。其次,由于不是全职,专业带头人仍是所在单位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不会受到图2曲线的影响。但这种非全职与目前普遍存在的兼职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是职务行为,所以稳定性有保障。专业带头人虽非全职,但是实职,有责任,也有成就感。再次,专业带头人既是教学过程的负责人,又是生产过程的负责人,安排教师进入生产过程实践、安排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教学过程工作是其常态性职责。因此,学校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新的教学体系了解最新的生产第一线成果,而且可以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参加理事单位的管理和技术团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因此,“拖驳式”结构模式能够解决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

  专业带头人的基本组合形式专业与学科带头人来源不同,在学校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对师资队伍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第一类来自企事业单位,对生产过程与专业技术开发应用过程较熟悉,属实践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相关专业的实践应用水平,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训教学能力;第二类来自高等学校,对专业理论的发展与教学过程较熟悉,属理论教学型人才,有利于提升学校相关专业的理论水平,加强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专业衔接;第三类是当中职学校成为综合性机构的一部分时,由本系统其他高层次实体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出任专业带头人,其优点是熟悉学校情况,与相关专业教师的互动性良好,缺点是视野可能会受到限制。每个专业可选定2~3名带头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长为首席带头人。同时,为便于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安排,带头人应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根据这些原则,可以构成几种形式的带头人小组,一种组合全部来自企事业单位,一种组合来自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一种组合适合于综合性机构下属中职学校的情况,其带头人由来自企事业单位、高校的人员和自有人员共同组成。
  
  “拖驳式”结构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拖驳式”结构模式的前提是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理事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所有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除学校主管部门、出资人代表和学校行政负责人等是理事会成员外,聘请一定数量的、与学校所办专业相关的、有相当社会影响与发展潜力的企事业单位及高等学校出任学校理事单位,共同审议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定位与学生培养模式等重大问题,将社会需求真正带入学校并作为决策的重要因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拖驳式”结构模式的重要作用是将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具体化,使理事会的优势落到实处。如果缺乏专业带头人这一环节,理事会只能起到把关作用,影响非常有限。正因为有了专业带头人,学校与理事单位紧密连接成事业的共同体,学校的事业成为理事单位事业的组成部分,而理事单位的事业进步又会积极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进程,使学校成为一个社会参与广泛的、受社会需求有效牵引的开放式教育基地。
  选好理事会成员,调动理事单位的积极性显得特别重要。首先,学校要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特点与学校布局,适度设置专业,一般以5~6个为宜。专业太少难以形成规模,专业太多则难以形成优势。其次,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以每个专业设置2~3家理事单位的规模选定理事单位。再次,要解决好理事单位的费用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积极支持,但不应该要求企事业单位无偿提供服务,更不等于理事单位的事业就不重要。企业是依靠合法经营收入维持生存与发展的,没有合理的收入便不会有积极性。因此,合理安排理事单位及任职人员的相关费用是使理事会进入实质性运作的关键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徐英俊.北京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现状调查[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11).
  [2]张炳耀.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抽样调查及发展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8).
  [3]张国义.安徽省中职师资队伍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1).
  [4]李家祥,杨永兵.云南省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9).
  [5]顾德库,等.黑龙江省中职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及其分析[J].职业技术,2007,(16).
  [6]张艳华,等.邢台市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7]李顺才,等.知识存量与流量:内涵、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