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构建规范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模式的思考

构建规范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模式的思考

日期: 2010-4-25 1:37:04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静伟

【摘要】笔者认为,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目前会计实验教学在目标、内容涉及面、应用层次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构建规范化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模式的设想。
  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学科,其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实验教学是会计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会计教学的特色,会计实验在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作用越来越重要。

学海网
但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从业经验的“苛求”来看,实验教学仍然是现代会计教育的“瓶颈”,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对传统会计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分析
  
  目前在我国,几乎所有开设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会计实验课程,会计实验对会计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共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已有很大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会计实验教学对解决会计核算的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目前现有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尚不能被称为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最基本的动手能力,这就使得传统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其局限性以及与素质教育的不适应性也越来越明显。
  (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低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实验教学常常陷入一个认识误区,即会计实验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会计。基于这个较低的目标,会计实验的内容、体系、方法等通常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来进行设计。其基本做法是给出一套某企业某年某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直到编制会计报表的一套会计循环,这样的会计实验只能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正是基于这一较低的教学目标,老师和学生都紧紧围绕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身体力行,使会计实验教学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较低层面上。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只关注信息的生成过程,而难以领会会计工作生成信息的真实价值和具体意义,更缺乏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再学习能力。
  (二)会计实验内容涉及面窄
  从会计实验教学现有的教材来看,其涉及的内容都是某一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以制造业企业为模型进行会计实验,可使学生对供、产、销过程的核算、对生产成本的计算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制造业企业的业务,已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经营范围不再单一,一个企业不仅从事制造业,往往还涉及到外贸、物资流通、房地产等其他行业。为此,会计实验内容不能长期局限于制造业企业,还应进一步拓宽到其他类型企业,如商业、外贸、房地产、银行等行业,使学生能适应综合性企业处理复杂经济业务的需求。
  (三)会计实验教学的应用层次低
  目前会计实验的应用层次基本处于会计工作的最基层——核算层,会计职业的其他应用领域,如会计分析、预测、决策和纳税筹划等较少涉及,学生在实验室里仅仅是重复会计核算工作,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化。会计实验教学经过近20年的实践,在会计核算层次上的实验教学已经相对成熟,但会计实验教学不应始终停留在这一最基本的层次上,而应适时向较高层次扩展,通过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纳税筹划等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对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不够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灌输给学生,而且已设计好了答案,且只有唯一解,脱离复杂万变的现实情况,学生只是照搬照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限于记忆和重复教师教给的东西,实验过程比较被动和盲目,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验中缺乏锻炼学生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使实验变成理论知识的翻版,冲淡了会计实验的应用性和写实性。
  
  二、对高校会计实验教学目标定位的再认识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步向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也应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满足社会需求。
  (一)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会计实验教学是整个会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完成整个教学目标服务。对于高校而言,会计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AECC)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论述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会计实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会计核算的技术方法进行账务处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扎实的专业素质。
  (二)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的处理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会计人员的工作逐渐转向预测、决策、分析和控制等,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正逐步向管理方面发展。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技能素质;二是人格素质;三是宽广的商业素质视角。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越来越全面,而不仅仅是具有操作能力的记账人员。因此,根据新的市场需求适时制定新的会计实验培养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进入社会后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主动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并思考整个实验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实验的直观性和技术操作方法的非唯一性,对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特作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多元化地思考问题,注重问题的发现,鼓励学生寻找有关的资料,提供多元化的解决办法。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S?F?斯金纳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就是自学的能力,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这也正是会计实验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的培养目标。
  
  三、分层次的互补式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上可以将会计实验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单项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三个层次各有侧重并互为补充,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
  (一)单项实验
  单项实验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单独进行的模块实验,目的是解决专业课学习中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问题,这些问题是专业学习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专业学习中的某些关键点和难点。这一层次的实验应根据专业课的进度、难易程度以及教学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并贯穿于整个会计学习过程中。
  比如,基础会计阶段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实验、登记账簿及更正错账实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编制实验等。这些关键点是为配合基础会计教学而设置的,每项实验课时安排8-12课时即可。通过简短的单项实验,可以充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对会计专业的兴趣;财务会计阶段可以设计银行结算方法实验、存货核算实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运用实验、现金流量表编制实验等;成本会计阶段设计要素费用、综合费用分配实验、各种成本计算方法实验、成本报表编制实验;高级会计阶段设计合并会计报表实验等等。总之,单项实验侧重于知识点的巩固,注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相比,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是会计实验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学海网
 (二)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为了全面掌握某一门专业课而设置的系统实验,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一般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实验的目标是训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核算技能。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熟悉会计循环系统,了解会计工作的特点和流转程序,理解会计信息生成原理及内涵,如基础会计课程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成本会计课程实验、审计学课程实验和财务管理实验等。
  (三)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是在主要专业课全部完成后,把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一项实验,包括会计专业知识、财经法规知识和经济业务知识等等。与课程实验相比,它更系统、更有深度,内容更广泛。综合实验要充分考虑向核算内容之外拓展,其培养目标不是核算技能的提高,而是注重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处理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验增强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内容设计上除常规业务外,还应考虑以下内容:涉税业务处理、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报表附注内容和管理会计内容等。
  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目标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在学习过程中有机结合,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
  
  四、完善会计实验实施模式
  
  我国会计实验教学模式仍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往往已经做好了答案并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答案进行实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重记忆、轻理解”,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无法在竞争激烈、淘汰率极高的社会中开拓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学生在认知上是存在差异性的,因此,实验教学过程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于一种模式,而应该有针对性地、有差异性地进行,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终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培养目标。
  (一)多种实验形式相结合
  在实验形式的选择上,应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实验形式,以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操作型实验
  操作型实验是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目的是配合理论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操作型实验适用于单项实验,如填制与审核凭证实验、登记账簿实验和报表编制实验等。
  2.应用型实验
  应用型实验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模拟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应用型实验属提高性实验,适用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会计分析等课程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数据处理、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能力,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3.探究型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究型实验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按老师要求做,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种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本身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当学生通过探究型实验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会更加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探究型实验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这种实验模式适用于综合实验,在高年级进行。
  (二)多岗轮换形式
  应充分考虑实际工作中会计岗位分离的职能特征,而不应片面追求实验对学生个体的“完整性”,在实验中引入“岗位制”,将学生按实际工作岗位分工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每个成员按岗位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任务。为使学生得到全面练习,在“岗位制”基础上还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小组内各岗位进行轮换,以熟悉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
  (三)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并重
  对会计学习者而言,手工实验是必须且不可替代的。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会计实验教学必须与电算化有机结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毕业生将来不论到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也不论是运用手工记账还是电脑记账,都能游刃有余地胜任工作。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实验内容与书本知识相对照,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更应注意引导学生去探讨、去质疑,而后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建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探索中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