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日期: 2009-11-12 22:12:22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构建科学的人才代写论文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改善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推广“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造就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由于就业渠道有限,就业岗位不足,造成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从职业角度观察,缺乏职业型人才的核心技能;从岗位需求分析,出现结构性失衡的岗位供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丰富了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海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当前高职教育的情况看,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高”与“职”的关系、培养什么类型的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等问题。高职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是其职业性,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因此,它的专业设置应该是职业型的。笼统地说,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纵向分析,还是从人才需求的横向分析,高职人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可以说,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更多的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且有一定的转岗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石油和化工行业的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化工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石化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特色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员的需求的程度和一线员工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现代化工生产的过程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生产中各种影响因素较多,生产过程的控制相对较难,生产一线人员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也较高,因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石化行业需要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将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就要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结合,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发展变化为讯号,及时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专业设置调研和论证的开放体系。为此,我们多次深入到省内外的化工企业,征求人才需求信息,听取企业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聘请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和方向调整、专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组合、教材建设、校内实训体系的建设等工作,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我们还努力在专业改革和建设上,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高职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依靠校企合作,使每一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都能找到位置。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用校企合作的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组织实践教学。改变过去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状,探索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摒弃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1]。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的功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见习、实习或顶岗工作。我们化工专业探索并实践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与中国蓝星大庆工业园和大连齐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两年的在校课程学习和一年的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实训,使学生在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涯结束后,能成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毕业后就能胜任工作,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上岗。
  

学海网
  三、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职业本位的培养目标
  
  职业本位是高职教育区别普通高等学校学科本位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高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必然要求。职业本位要求我们对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训练,使他们养成职业习惯,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使学生对社会、所学专业、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等认识更加深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四、完善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既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鼓励并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指导学生实践;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参加实践锻炼并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培训等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增强综合素质。同时我们又从企业聘请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让他们承担授课任务,每个专业要有不少于两门的课程由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从而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依靠这支专兼职队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对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毕业后能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五、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灰领”或者说“银领”人士,取得“双证书”是对高职毕业生成为职业人的基本要求。“双证”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拿到毕业证书之外,同时要取得至少一张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岗适应能力和一定的发展潜力。为此我们在化工专业积极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化工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99%以上。在教学工作中做到了既满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需求,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许多工业化国家依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要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2],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温景文.高职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2]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