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研究

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研究

日期: 2009-1-2 10:06:24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司 岩

  【摘要】高校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文章从高校经济、高校政治、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高校来说,建设和谐社会就应体现在建设高校的和谐校园。

学海网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高校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高校经济上科学发展、资源配置合理;高校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方向、民主法治治校;高校精神面貌上积极向上、团结友善;高校服务社会的目标明确。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进一步夯实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基础——校园经济运行良好
  充足的财力投入及其分配合理,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已逐步转入由政府、社会、学生家长或个人对教育成本合理分担的机制,缓解了高校的财政压力,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了基础。
  (一)高校经济和谐建设的不足
  随着大学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迅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着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利用能力较差。一些高校甚至还有资源浪费、追求豪华的倾向。
  (二)高校经济和谐建设对策分析
  1.拓宽资金来源,保证高校经济良性发展。增加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始终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在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高校经济良性发展。政府财政投入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财政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和高等教育经费逐步增长的目标。当前,为了解决高等教育收费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保证政府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高校正常运转所需合理的办学资金需求。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政府应扮演好资助体系中的主要角色。建立合理的调节机制。
  2.规模与质量并重。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办学质量。
  3.加强校园软环境的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在探索自身的发展理念方面应该形成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服务面向原则”。即高校应坚持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的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彰显办学特色,这是高校统筹各种办学资源的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保障体系——校园政治文明
        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和思想上的引导,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在政治上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党总支和党支部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形成完整的组织领导系统,才能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高校政治和谐建设的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高校政治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观念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校长在治校方式上应不断从具体事务中脱身。其次,有些高校对于民主管理还存在着认识不足、实效不够、范围有限等缺陷。最后,一些高校的依法治校意识不强,缺乏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高校政治和谐建设对策分析
  1.党建工作是关键。《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在高校起着核心领导作用。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样也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高校党委必须从战略高度,对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引领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以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推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校长角色需明确。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对大学原有的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作为高等院校代言人的大学校长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呼唤校长职业化——“职业化校长”。大学校长职业化是世界性趋势,也是大学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这种理念的提出,其实就是要求校长从权力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通过体制过渡,逐步转向校长职业化的教育管理体制。
        3.加强民主与法治管理。高校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民主与法治。民主管理与依法治校既是两种手段,更可以结合在一起。
  三、进一步发展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中心环节——校园文化创新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物,它是长期的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历史沉淀物,它体现着大学的理念,是大学精神的最直观的体现,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高校校园是否和谐,可以从校园文化表现出来,而校园文化的创新,更是对构建和谐校园有推动作用。

学海网
  (一)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建设的不足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当包括物质环境的美化、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制度行为的规范,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还存在。其次,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有余而教育不足,档次较低。最后,网络文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挑战。网上不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垃圾的传播,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长期沉迷于网络甚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高校校园文化和谐建设对策分析
  1.校园文化功能的再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育人功能、彰显现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据,它甚至比一般的具体课程的学习更为重要。
  2.校园文化内涵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内涵的孕育则是这项工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3.以人为本的机制建设。文化是人创造的,其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江泽民同志在部署文化建设工作时充分强调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四、努力实现高校和谐校园发展的目的——服务社会到位
  大学要服务社会,这是大学发展的新功能,也是现代大学发展的新理念。建设和谐校园,最终目的是能够充分发挥大学 “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功能。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大学应该自觉的承担起以科学、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的历史责任,要为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使大学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科学摇篮、文化基地。当整个社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的时候,大学应该保留净土的本色,应该有自己的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流,而不是浊水,这就是“引领社会”。否则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就无法立足,整个人类的文明也将不知何去何从。这应该是大学最神圣的历史责任。所谓服务社会,就是用你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所培养的人才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服务和谐建设的不足
  大学的功能,是大学综合实力的反映,是大学价值的体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大学的功能也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高校服务和谐建设对策分析
  1.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大学的首要使命是培养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能迅速适应社会需要、并根据需要能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新型人才,学生要通过服务社会、献身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培养这样的人才来全面实现“大学为社会服务”。
   2.科研发展重点在创新。“高等院校不仅仅是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而且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哺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甚至成为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高校的科研发展应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做好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应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即加强基础性原始创新与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创新。
   3.大学精神的重塑。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是引领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靠什么引领社会,怎样引领社会?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在人文精神日趋衰落的今天,确立现代大学理念,召唤日渐逝去的大学人文传统,为国家、民族培养造就更多“关注天空的人”,是21世纪中国大学的核心使命。
  首先,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强化人文教育,要传承、创造和弘扬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培养社会高尚的人文关怀情操和健康的价值追求。
  其次,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文引导,使现代科学技术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而不是祸及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最后,现代大学要有超前意识,保持对社会的适度“超越”是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大学要能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等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翁礼成,苏静华.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6.
     [2]田建国.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和谐校园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3]高万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在高校的执政能力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4]薛天祥.关于大学校长角色的理性思考[J].科学中国人,2005.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