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中信息技术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日期: 2008-3-2 13:47:34 浏览: 13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津几江中学 张勇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概念,分析了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提出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策略和方法,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如何整合和开发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课程资源 校园网 网络环境

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本课程自2000年起开始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定位为综合实践类课程,得到了高度的重视,2003年起成为高中阶段必修课并纳入会考,课程建设从此进入了正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从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普遍呈积极态度。人们已不再质疑是否应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说明校园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数据显示,73.1%的学校有专门的学校领导负责信息化建设;76.3%的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信息化建设;86%的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很有帮助的学生超过了58%。上述数据说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都对信息化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从信息化中获益。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有效整合和资源建设仍然有待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每周使用计算机在2小时以上的占85%,而每周使用6小时以上的占50%。从使用的方式看,前三项分别是"在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和"自己制作课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能够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但是目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的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课件(主要是演示类),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利用仍然比较少。另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14.7%的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光盘出版物。教师们普遍认为,缺乏资源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进入一个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崭新领域。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解放思想、加大投入,使中小学校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学校对校园网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建了的校园网络,可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多数校园网的功能、校园网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信息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甚至出现设备闲置及老化等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如何根据多媒体网络系统的特性,根据21世纪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建好、管好、用好校园网,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由上可知,开发与利用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不管是从人力资源的开发(如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信息素养等),还是网络环境资源的建设(如校园网或者专题学习网的建设),或者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如课件的开发与设计、资源的共享等)等诸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所构建的学习环境有待进一步予以落实。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与方法
2.1发挥校园网的作用,集成优质课程资源。
开发校园网教育信息资源是为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环境。理论指导实践,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现代教育理论、“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应突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的观念,体现“网络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的思想,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与开发教育信息资源,保证网络资源内容的教学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可更新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开发校园网教育信息资源同开发其它教学软件一样,需要遵循一定原则。1.先进性与规范性在教育观念的先进性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创建适合于教与学的信息资源环境,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支持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开发技术的先进性方面,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三个方面的优势,包括信息高速传输的优势、数字化信息的高速处理的优势以及交互信息的智能化优势。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档格式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开发制作,使之符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以便于网上传播、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流。2.交互性与简捷化在开发技术的运用上,应注意到用户不仅是一个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就是说,用户不仅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下载资源,也可以上传他们制作和获得的资源。交互性还体现在计算机有人机交互功能,资源库应创建出具有交互性的素材,使学习者能够在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中提高才智。这种交互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情感和人格的完善。简捷化是指资源管理系统能帮助用户在庞杂的信息环境中简便、快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借助完善的检索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设计一个易用、高效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应该面向所有终端用户,能够为用户提供明确的导航。
2.2通过项目带动,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课程资源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是一种动态的课程观,教师不能再教教材,而是用教好教材,教学过程应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由此,在师生交互过程中,课程得以生成和创造,而教师的相关素质得以提高的途径之一就是认真搞好校本课程开发,以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为学生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课程对于他们的全部意义就是他所教授的那个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 “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教材的改编和重组,因此,教师们的长处在于每一节课具体的教学设计,而并不清楚怎样去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设计大单元学习内容。校本课程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形成课程开发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教师首先要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有什么样的特殊学习需要,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又有哪些共性.然后还要研究所教学科的教材内容有哪些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合适的,哪些需要改造和删除,哪些需要补充、丰富和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将得到大大增强
2、合理的课程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发挥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课程与教学是庞大的教育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是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二大要素也是与教师关系最为密切的。课程评价的核心是教材评价和教学评价。通过多个维度对教材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客观总结和反思教学资料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为编写出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辅助资料提供依据。而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衡量、描述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状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信息。
2.3 针对学生实际和需求,开展”三小”活动(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开发个性化资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健康成长予以充分的关注,专门提出了教育要照顾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基础,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具有弹性的课程资源;把课程看成是开放的、动态的内容与过程的“结合体”,主张师生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了“课程的开发者”、“研制者”;通过开展“三小”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积极建构,培养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等,对本学科而言,不但可以将课本所学用于实践,并且在合作、探索过程中,无形中获取了个性化的非课本资源,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应该长期坚持。对信息技术学科而言,通过参加诸如全国科技制作活动,电脑制作活动等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在克服一个个困难并取得成功,在不断的交流与合作中,师生共同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而这种共同体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是每一个成员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知识经验,实现自我超越。
2.4校内外共建和共享文化资源,形成多层次、网络化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区域划分,可分为校内的课程资源和校外的课程资源。学校内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图书室、运动场、实验室、广播站、板报等各种教育场所,书报杂志、录音录相、光盘等各种教育材料,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员工素质等各种教育因素;学校外的教育资源也是十分广泛的,如社区的生活环境、文化设施、风土人情、学生的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可以纳入校外课程资源的范畴。那么,这些校内外的资源之间能否通过共建、共享等形式得以整合,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呢?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对非法黑网吧、小摊小贩等涉及学生健康和安全的不良因素给予规范和整治,同时,在社区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开放科技馆、开放与利用红色资源、建立少年交通学校、建立与部队、关工委、社会福利机构的联络平台等社会教育资源,这些举措,在实践中均由校内外共建、共享,对学生品行的养成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建立家校平台,使家校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和透明。信息技术课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通过教学,具备信息收集、整理、发现、创造的能力和素养,调查发现,高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有20%来自家庭,40%来自网络和交流,另外40%来自学校的教学。所以,不能忽视校外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影响,通过网络BLOG、BBS等方式师生互动、家校通平台让学生有表达的场所和愿望,通过交流与活动识别不良信息,通过互动形成自我约束和评价机制。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让高中信息技术课得以生机勃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就是教学上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任务驱动和小组交流、合作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已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此具有强烈的表现和探索欲, 这是它的优势。教材资源的多媒化、网络化、数字化给学生一种强大的冲击力,通过实践与运用,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索的乐趣。不仅如此,通过校园网、校本课程开发、校外资源的合理运用以及共建、整合,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是可以实现与时代同步、与学生个性发展同步、与课程的生成和创造同步,但是,作为教育者,最让人担心的是,我们现在拥有了大量信息资源,却找不到知识的入口,如同一团乱麻,也就是信息超载给我们学习者带来的挫折和迷航,另一方面,信息资源没有执行严格的规范(或者在执行中),形成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最严重的是,随着网络游戏的盛行,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网瘾青少年,社会为此将付出极大的代价。不管如何,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学生具有随时、随地都可能具有学习资源和机会,创造学习型社会,这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更是信息教育教师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希望。构建数学化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具有自我评判和自我创新的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易连云主编.教育学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吴洪健,倪男奇译.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3.顾明远,孟繁华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年
4. 范丽艳,钟伟,王煜蓉.校园网建设及应用:源头之水何时活起来?[DB/OB].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 王天蓉,柳栋.基于学习者视角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组织.教师之友[J],2001(1)
6. 张海春..基于校园网的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返回顶部